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浅谈国内电商现象

2017-2-18 11:58:42

       互联网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各种互联网电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传统企业也忙着向互联网转型。不得不说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以小编的浅见,国内走入了一个怪圈。

       小编很少看各类新闻联播,但是偶尔看下,都听见政府提倡大数据,某企业向电商转型又怎么怎么。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等在互联网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好榜样,于是大家都抗着互联网的大旗前仆后继的扎进了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

       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到市到区,提倡着大数据,提倡着电商发展,一个又一个的孵化园诞生了,免费入驻,政策扶持,一个又一个微型企业入驻,从区领导到市领导到省领导接连不断的下访视察,或者到外地孵化园参观学习。感觉电商孵化园未来前景一片大好,各类大小企业摩拳擦掌,奋力拼搏,各级政府欢欣鼓舞,大力支持,也可以给上级单位交一份满意的政绩。然而事实是,孵化园的入驻率并不是想象那么好,小企业为了几年的免费房租入驻,流失率相当高。所谓孵化,真正能孵化出来的企业又有多少。孵化园已经成为了一个现象,用以交待政绩的现象。

       再说说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大企业基本都成立电商部,向电商转型或者是扩展电商这块业务。拿着政府的扶持资金,做电商平台,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做出来的成绩往往不如人意。看着淘宝、京东、唯品会、苏宁等做得如火如荼,其他电商的APP无人问津。值得表扬的是每个企业都有一颗转化的心,也大胆迈出了那一步,但是这个中间的度没把握好,以为互联网的春风吹了吹都可以生根发芽。

       小编接触过很多客户,其中不乏私人做电商项目的。个个都认为自己的IDEA绝世无双,必定大火。花着几千几万的费用就想做一个全国可以运用的电商平台。很多IDEA确实是好IDEA,做出来的东西也确实实际可以用,但是外在因素考虑太少。做出来的平台如何推广,如何维护,需要配备多少人员,工作的划分,后期所需的费用资金,什么时候能产生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只要是晴美互动接洽的电商项目,无论对方是私人还是企业,哪怕我们只承接了项目制作,都会本着负责的态度,为客户提供项目制作以外的指导,帮助客户制作了项目不仅仅是摆着好看,而是上线能用,客户的平台需要什么职位的人员维护,如何推广更利于成本的降低和宣传有效。

       感觉小编自己偏题了,今天这个文章带着批判性质,大家且将就看着,仅代表个人言论发表一下。国内现在uber、滴滴正火着。uber之前在国内一个城市一个城市试点,也是经受了很大压力,在出租车司机和政府的压力下坚强生存,最后才在国内扎下了根。滴滴和快的从开始的竞争到最后的合并,也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开始大家死命砸钱竞争,竞争着烧钱,后来发现烧钱不是办法,还是两家合作,资源才能共享,互惠互利才能共赢。大众点评和美团之前竞争,地方上员工打架,后面合并一片欢乐。现在的电商项目砸钱推广,烧钱都烧不起。需要融资的项目,十个拿出来估计八个是电商项目。投资者有的懂有点不懂,有的抱着试水的心态投资点,看能不能砸出一点涟漪。做项目的没拿到资金的举步维艰,拿到资金的资金维持不到好长一段时间,当然其中不乏在政府或者融资情况下做成功的互联网项目,未来前景如何还当待定。

       现在比较流行跨境电商,除了各类产业园还有各种保税商店也纷纷出现在大众视野内。保税店订购有些产品不能店内直购,需通过下载的APP订购,店内部分商品只做展示用。作为小编个人感受,不是很方便。平时小编也喜欢网购,方便快捷,但是如果去逛街购物的话,能下手提着大包小包回家也是蛮痛快的。逛了这些保税店,还要在APP上订购,觉得挺麻烦的。小编不晓得这些保税店生意怎么样,目测的时候没几个人逛。

       小编始终觉得国内就是这么一个怪圈现象,除了电商,其他行业也一样,哪样流行哪样就多了起来。希望国内的电商真正发展起来,而不是为了做表面功夫。电商和传统企业的衔接也能做得更好,不要电商做起来,传统企业就一筹莫展或者是传统企业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急于向电商转型,反而会得不偿失。

 

 

上一篇:出色的策划方案必备两种思维 下一篇:微信小程序看SSL